天主教早期传入中国简介(七)

七、明朝部分
天主教第二次传入中国。


圣方济各·沙勿略:

(1)要了解沙勿略来中国,必须对印度开教的历史有所了解。印度的天主教是德加玛等一批探险家寻找新大陆的传教士来到印度传开的。他们先在印度半岛两岸建筑了教堂,又建立了修道院。1533年,在葡属卧亚(果阿)建立了教区,管的范围包括整个印度西至好望角,东至日本。但教务开展缓慢,原因有二:1,方法不当,他们认为将佛寺庙宇拆毁就等于建立了教会,但事与愿违,这不仅违背了民俗,更损伤了民族感情。2,印度的葡萄牙人虽都是教友,但都是以经商发财为目的;他们唯利是图,生活放荡,不仅损坏了教会的声誉,更阻碍了传教事业的发展。 1533年,在卧亚一位热心传教士,于印度半岛东南角一个叫渔岸的地方劝化了数千巴拉未人。这个可喜的消息,很快传到葡王儒望三世那里,他是一位热心传教事业的人。他听说后,决定招一批传教士去培育这些新教友。他找到了刚成立的耶稣会总会长,要他派遣会士,依纳爵会长虽然觉得人数不多,为主的事 还是高兴的答应了。这就引起了我们下面介绍的圣方济各·沙勿略。


(2)圣方济各·沙勿略简史:利玛窦在中国札记里写下了下面一段话:为了对这次传教的创始者和发起人,以及这次远征公证起见,必须从方济各·沙勿略这个名字开始,最初的想法和最早的努力都是他。他的死亡和葬礼,导致了传教的最后成功。称他是创始者、奠基人,他都当之无愧……。他是来东方的第一位耶稣会士,发现了这个庞大的帝国百姓具有接受福音的资质,他也是第一位抱有希望在中国传播信仰的人。
方济各沙勿略是西班牙巴斯克族上层社会的青年,聪明好学,理想是以学成名。他到巴黎大学求学时,找到在那里入学补习的,比他长十五岁的同乡依纳爵,二人在学校附近住在同一个房间。这时依纳爵已立志献身天主了,因感到知识不足而来此补习。依纳爵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年青人, 认为依他的这般智慧,若从事传教事业,定是一个出色的人物,并开始向他开导,提醒他说:沙勿略,沙勿略,纵然你得了普天下,若丧失了你的灵魂,为你有什么好处呢?那时一片雄心的沙勿略,哪里听得进去这些老生常谈呢?依纳爵一边为他祈祷,同时用自己的行为感化他。终于圣神的神光撬开了沙勿略的心门,他开始默思了,依纳爵胜利了。沙勿略放弃了对功名的追求,并拜依纳爵为师,成为耶稣会的第一批会士之一。1534年8月15 日,二人共同发了圣愿。从那时起,沙勿略怀有一种理想:开拓基督的神国。

古代的中国航船


(3)沙勿略东渡:让沙勿略到远东去,对依纳爵确实是个一很大牺牲,但他终于忍痛割爱,因为那正符合他终身格言:愈显主荣。鉴于印度教务不振,教宗委任沙勿略为宗座钦使,让他视察全葡属东方的教区事业。他只穿一件普通长衫,全部行装就是一尊苦像,一本日课和几本书。耶稣对自己的门徒说:你们去吧!……不要带钱褡,不要带口袋,不要带鞋……(路10:4)。在十一个月艰难的航行中,他除生活自理外,还兼顾病人,干极累的活,并讲道劝人,同船人称他为圣者。一下船,他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因为刚到印度,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加上东奔西跑,使他筋疲力尽。他还要远行印度东南部和锡兰等地,又到葡属亚洲其他教区,期间沙勿略劝化人数最多。据传圣人领洗之多,胳膊都抬不起来了,一日付洗达万人,惊人喜人。1545年,沙勿略到了马六甲,它是印度东方要站。他又到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印尼是非常危险的海域,但是有什么能阻止他对基督的爱呢?


( 4)不速之客:约是1540年,一只葡国商船,被风吹到一个欧洲人尚不知道的地方,它就是日本。1547年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要找沙勿略,要神父给他付洗,经谈话才知道:此为日本人,他叫安治郎,从日本不远万里来到马六甲。他在一次突然事件中,犯了杀人罪。他找沙勿略,不是为了躲灾,而是为了求真理。他向沙勿略提出很有意义的问題,两人成了朋友。他不久受洗入教,洗名保禄。他强烈要求沙勿略去日本,归化他的同胞。一些人对他的要求表示反对,沙勿略却是另一种想法:你们往普天下去,传扬基督的福音。终于他以葡国大使的名义,从马六甲登船到日本九州,于圣母升天瞻礼8月15日在鹿儿岛登陆,此岛是安治郎的故乡。那时的日本连年混战,政局不稳定,传教、社交都不方便。纵然困难诸多,沙勿略还是努力学习日语以便于交往。他认为:如能弄通日本文化,先归化他们的上层人物,再对平民百姓进行教化。但是佛教在日本已有千年历史(六世纪由中国传入),根深蒂固,为此开创这一神圣事业,就十分困难了。沙勿略又修改了计划,他想去晋谒皇帝,克服各种困难徒步走到京都,经了解,得知皇帝早已有职无权……。经验告诉他,他那乞丐模样及奇装异服受人轻视。他意识到后,立即脱去破旧衣服,换上绸缎,带上礼物前去求见。此次果然得法,获得准许,沙勿略在日本劝化教友虽然不多,但也是他心血的结晶和心灵一大快乐,传教的种子发芽出土了。正在大有希望之际,总会长依纳爵任命他为耶稣会省长,让他见信后立即返回卧亚。
(5)新的启示:那时的日本,无论讨论什么问题,每当辩论激烈时,他们就会将中国作为权威抬出,似乎中国人的言论就是他们的信条。谈到宗教时,也以中国为最高原则,沙勿略常听他们说:天主教如是真正的宗教,为什么我们的上国人(中国人)不知道呢?还有人说:除了上国人信的以外,没什么新奇东西了。类似种种,时刻敲击着沙勿略的心扉,给他以新的启示,即:中国是东亚开教的关键国家,必须着手对中国开教,这样日本的事情就好办了。沙勿略从日本沿中国海回印度,途经中国上川岛,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好朋友,他叫皮来拉。他是一个富有的商人和有经验的航海家。沙勿略将自己的计划全部告知了皮来拉。皮来拉出于真诚,许给了沙勿略三万金币和使用他的船只。沙勿略显然不了解中国的普遍情况,只是根据其他国家的知识而推断出这个计划,自认为成功有把握,至于困难和危险他不考虑。沙勿略抵达卧亚后,立即将计划向卧亚总督亚尔方索纳罗尼亚和卧亚主教胶瓦尼阿尔布魁呈报了,他们一致同意支持这个计划。总督和主教将必要的证书都为他准备好了。1552年四月十四日离开卧亚扬帆起程。


(6)上川岛上和沙勿略之死:沙勿略在上川岛上为实现到达中国筹划了各种方案,均因受阻未能实现。在岛上的葡国商人,因沙勿略坚决冒险偷渡而预感到将来的危险,差不多都走光了,他身边的同伴,仅有的是语言不通的安多尼和一个中国青年。沙勿略整天的工作,除了做弥撒和祈祷外,就是照料本地病人。他心之热如万丈烈火,却一筹莫展。在这样的生活中,沙勿略的身体受到急剧的消耗,十分虚弱,力不能支,结果病倒了,染上了海上的热病。他的病越来越重,但仍按时到船上去照料病人。他的病体不能支撑船上的摇晃,艰难地返回岸上。一个葡国人发现他躺在旷野上发着高烧,十分悲惨,痛苦异常,没有医生,更没有药品。由于发烧引起食欲不振,他两天两夜未进一点食物,在极度痛苦中安详的忍受着。他念念不忘的是中国的亿万生灵的救援。在他临死的末刻,显示了绝顶的耐力和勇气,眼望上天与基督交谈,他不绝口的是:达味之子耶稣矜怜我等,玛利亚为我等祈求。在病苦最后急剧的两天,也是他默祷极度热忱的时候。在与基督相爱的胶情的挚谊中,我们的东方宗徒方济各·  沙勿略离开了人间,这天正是1552年12月2日,享年46岁。


(7)对沙勿略的评价:沙勿略的生涯仅仅十年,可谓暂短,但在十六世纪交通诸多不便和艰难的情况下,水上、地上他竟走了十万公里的长征路程。他的十年,可用劳碌二字概括了,许多情况使他无法做准备。由酷热的印度、马六甲,忽又进入冰天雪地的日本。他穿的又是那样的简单,再加守夜减眠,精神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凡认识他的人,一致承认是来自于他的热切长时间的祈祷。有人认为:沙勿略不应经常更换传教地区,徒劳长途跋涉,如若安于一处,为教友打下信仰基础,会更有意义。此种议论,乃是就事论事,而忽略了沙勿略对后人所起的开路先锋的作用,失败仅为表面。由于他没有打开中国的大门,促使了后人的思考,引起后来的西方青年传教士东来的兴趣和志愿。历史是时间的有机联系,之所以后来有范礼安、利玛窦,都应当以沙勿略为因,更深切的说应以沙勿略之死为因,这就是写历史的对沙勿略应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