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早期传入中国简介(八、九)
再度远征的尝试
澳门这个城:在沙勿略死后二十五年中,西方许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和菲律宾的奥斯定会士们,都相继来中国偷登大陆,但都失败了。被拒之门外的传教士心急如焚。澳门原来就是突出海岸的一个岩石小半岛,水深便于停泊,属香山管辖。明朝采取锁国政策,除有官方证书到中国向皇帝称臣纳贡,或与官方办理国事的外,严禁任何外国人登上中国的陆地。最早来到中国沿海的船只是葡国商人,在海上偷偷摸摸与当地中国人进行交易,但不准上岸。由于贸易繁多,葡商登上岸来,却不能过夜,晚上必须回到船上。随着贸易面越来越大,便准许外国人搭临时房,以后发展到社会婚姻关系,外国人便开始盖起了永久性的房子。葡萄牙是一个天主教的国家,最先到此的传教士是耶稣会士,澳门渐渐成为一个很像样的小城市了。鸦片战争后,英国以武力强占了香港,葡国也想扩大自己的地盘。1849年葡国人赶走了清政府的官吏,占领了整个澳门半岛,使其统治合法化,并于1887年3月搞了一个《中葡会议草约》,同年12月中葡签订通商友好条约,再次确认草约有关澳门的提议。
1、范礼安:1578年生,意大利人。范礼安神父被耶稣会任命为整个印度传教区的耶稣会视察员。他先到印度,再去澳门,还准备去日本,因船不能启航,在澳门住了十个月之久。此间他有很多机会与中国人接触。他发现中华民族有文化素养,知礼好客,他本人也给中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而有了良好机会和相当时间促使他详细认真研究中国的开教问题,设法找个好方案突破多年来人们苦思的难关。从他的调查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他的百姓品格好,有着悠久的高等文化,尤其他们的伦理观念之深,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他回忆过去的种种失败,乃是因为对中国的风俗言语的一知半解,因此不能利用机会,如不改变,那将永无希望。中国人一旦接触了基督福音,就会意识到基督教义的伦理原则,就会给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好处。这种推理使范礼安做出最后决定:培养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和他们的古老文化,不能使中国人葡国化,而应是传教士中国化。范礼安是一个非常果断的人,既考虑成熟了并做出了决定,就一捶子楔下去,板上钉钉了。
2、开始行动:在澳门没有这样的人选,范礼安遂即给印度罗德里哥文森斯写信,让他派一名司铎担任这项任务,被选中的是罗明坚。罗明坚于1579年7月到达澳门,来到之后,他立即按计划开始行动,学习中国语言和写中国独有的方块字,这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说,困难就大了。一是缺乏教师;二是在南方没有说标准话的老师;三是半土半官的语言及商业用语,罗明坚用不上;四是选中的教师不会葡语,用中文讲中文,外国人是无法听懂的;五是没有教材。唯一能制胜的办法,就是靠罗明坚的毅力和智慧了。这种毅力来源于他对上主事业的热衷和对主的虔诚。学习语言毕竟不是目的,而是在学习中开始向中国人传教。通过长时间的贸易往来,官方意识到,与欧洲人接触,对中国没有害处,而在经济上倒有一定利益。通过这样的经商,葡萄牙人以他们的热衷信仰的精神,把天主的教会很自然的和潛移默化的带进了中国内地。罗明坚决定随葡商在许可的月份內进入省城,找机会与中国人接触,通过一段时间的明智对应,开始获得中国人的好感。罗明坚设法与一些名流交往,凡与他接触过几次的长官,都为罗明坚的道德仪容和学识所倾倒。交往的主要人物是海道副使,他的权力是管理广东省的外国人。每当罗明坚拜访海道副使时,主人就免去他的叩拜礼,并且给他一个特权,许可他晚上不回船上过夜,给他留一住处,这样葡国商人在星期日和瞻礼日,得以在官邸内参与弥撒圣祭了。开始脱离异教的中国人,多是到澳门买东西,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为此在葡国教友的资助下,在澳门建立了一所学校。教务开展起来了,就必然要更多的占用罗明坚的时间和精力。罗神父一年两次四个月的时间,必须花在省府里,为此人手不足更显得突出了。罗明坚东来时,有一个同行伴侶,那就是利玛窦。这时利玛窦在卧亚完成了神学课,范礼安就决定把利玛窦调到澳门,参与罗明坚的工作。
开始与官府周旋
1、第一次拜见总督:
广东总督,是同级官员中最有权势的一位。因广东地理复杂,濒临弯曲的海岸,外国人来来往往,为防不测时,能调动庞大的兵力,朝廷将广西合并于广东;也为此之故,省府不设在广州,而设在两广交界处的肇庆。当广东总督得知澳门主教和市长是那里的管理人时,他就以官府的正式文件,通知主教和市长,到肇庆与他见面。澳门方面经商议决定:让罗明坚代表主教本湟拉,代表市长组成一个使团,带珍贵礼物去了。总督以盛大仪式接待了他们,目的是在外国人面前显其威风。但一见到大宗珍贵礼品,其傲漫之态顿时变为微笑了。他说:一切可照旧继续下去,但得服从中国长官的管理。稍有社交常识的人都听得出来这是一套官腔。在此时机,罗明坚向总督说出了自己的心事,说他正在研究中国文化,要求留住肇庆。总督说:下次再来就可以答复这一请求。总督以盛宴款待了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举可以说是耶稣会士伟大计划得以实现的一个吉兆。乘葡国商船来澳门的耶稣会士中,除利玛窦外,还有巴范济神父。印度主教给利玛窦一块精制的表,作为赠给中国使团的礼品。澳门市长派代表和罗明坚给总督已交纳的珍品,由于罗病倒了,就托市长代表,向总督说明原故。总督交给代表一封信后说:罗明坚病好了可立即来肇庆。那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而是一份正式公文。两位传教士来到肇庆,向总督献上自呜钟和三棱镜,这些物品,对中国人来说从未见过,总督大为喜欢,分派他们住在一个宅院内,一住就是四五个月。这样他们二人有时间和许多机会,拜访和接见本城长官和社会名流。总督又通知他们可以将利玛窦请来,事情节节顺利,令人格外欣喜。
2、意外风波:
正在大有希望之际,朝廷颁下圣旨,宣布广东总督因失职而被革职。总督意识到接任者若发现住有外国人,肯定是罪上加罪。为此发给罗明坚一份证明书,许给他们去广州,指令那里的主管官员拨给他们一住处,划给一片地皮为盖房和建堂用。三人很理解是什么意思,只是一种礼节性的应酬而已。可是一个被罢官的签暑的证件能有什么作用?事实证明那证书简直是一张废纸,因为河岸码头上的卫兵连登岸都不许可,唯一的出路就是失望地回归澳门了。巴范济神父有自己的任务,奔向日本去了。新任长官到任后,查阅了前任所颁布的公告文件等,发现了给海道副史有关外国人的这封公文,无下款结果的附记,他认为:此事至关重大,立即派人去查询,并转赴香山询问知县。知县冯生虞一无所知,又追踪到守护澳门的卫队,让他们查清后急速回报。会士们经过商议决定:不能将信交出去,答应派人到香山与知县亲自交代。罗明坚和利玛窦执行此任务。他们到香山,知县让他们交出免职总督发的证件,罗、利拒绝了。知县急了,大声喊道:你们想用一封罢官总督签暑的文件办事吗?命令他们立刻回澳门,无奈他们只好默默的离香山县城。他们走出县衙,并未离开县城,他们认为:在內地多呆一会,就多一份希望,在香山下处合议了一桩非常冒险的计划,即不通过知县乘船去广州见那海道副使。一到码头,船主一见是外国人,不敢招揽。经译员出示了那封总督的信,船主不知详情,见有大红印便同意他们上船,但乘客们发现船上有两个外国人,怕担风险,向船主提出抗议。如果不让两个外国人下船,就将他们的行李扔下去。船主屈服了,让罗利二人下船,此时知县的父亲死了,回家处理,罗利二人,在这里又多住了几天,又向代理知县送些礼品,按他们的要求开出了证明,准许他们去广州了。那位海道副使很友好的接待了他们,连信都没拆就问他们来省城之目的。他们详细说明了来意:他们是一个宗教团成员,慕大中华帝国之名,离开本土远涉重洋,到这里别无他求,只要一小块地建几间房和敬唯一真主的教堂,就心满意足了。并重申:他们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生活由本国人民捐献维持……。他们一直不提传播福音一事,唯恐让人生疑,不准留在国内。海道副使并未反对他们的传教的计划,但一再重复的说:这事要待新总督郭应聘决定,像这样有重大关系的事,只有总督和朝廷的监督官才有权批准。罗只好退一步请求准许暂住,待葡船来省城做交易时同他们一起回去。海道副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但第二日又撤销了他的许诺,因为擅自挽留外国人是有罪的。他命令罗神父等火速回澳门。一切希望全成泡影,更糟糕的是新总督又发布了禁止外国人进入的告示,如发现责任者将处死不贷。鉴于这道命令和近月所发生的种种,传教士在中国看来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至少新总督任期內是无望了。在罗明坚和利玛窦的心头上留下的只是前辈圣者沙勿略的毅力和信心了。